欢迎来到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碳法治数据库 / 案例数据库

温馨提示:如需检索本文中的具体内容,请按CTRL+F进行检索。


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他行政判决书案

发布时间:2016.10.19 来源:本站 浏览量:137
【字体大小:
  • 发文字号:(2016)粤03行终450号

案情简介:

 

原告: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

 

被告: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515日,被告作出深发改〔2014472号《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等35家管控企业目标碳强度的通知》,对包括原告在内的有关管控企业2013-2015年目标碳强度进行调整,其中原告调整后的2014年度目标碳强度为2.362/万元【注:后续计算得出原告2014年度的碳排放量实际配额为1686吨,即目标碳强度2.362/万元*工业增加值714万元(工业增加值的金额由深圳市统计局于2015511日对原告进行核定)】。

 

②深圳市环通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接受委托对原告2014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核查,该公司于2015416日出具的《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报告》载明:原告2014年度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6614.15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且原告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信息确认书》中确认上述信息及数据正确无误。

 

2015520日,被告向原告送达了深发改〔2015575号《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确定管控单位2014年实际配额数量和实际碳排放量的通知》,告知原告其2014年度的实际配额数量为1686吨,实际碳排放量为6614吨,因此配额短缺量为4928吨;原告应于2015630日前按照2014年实际碳排放量在注册登记簿完成履约。但原告存在未按时足额履行2014年度碳排放履约义务的情况。

 

201584日,被告作出深发改违〔20151号《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违法行为通知书》,告知原告:

 

1)要求补交与原告超额排放量相等的配额(4928吨);

 

2)拟从原告2015年度配额中扣除原告2014年度未足额补交的配额;

 

3)同时处原告2014年超额排放量(4928吨)乘以履约当月(20156月)之前连续六个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平均价格(42.86/吨)三倍的罚款,计人民币633642.24元。

 

201586日,被告向原告邮寄送达了上述通知书。2015819日,被告依原告的申请举行了听证。

 

201597日,被告作出深发改罚〔20151号《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以上述《通知书》中的内容对原告进行了行政处罚。原告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案件争议焦点:

 

原告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与被告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之间关于碳配额清缴的行政处罚和合法性的争议焦点。

 

相关合规建议:

 

涉及碳排放权领域的行政纠纷,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等相关活动,以及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在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活动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纠纷。结合案例与纠纷类型,针对企业和行政机关分别提出如下几点合规建议:

 

一、企业

 

1、充分重视碳排放权并运用好相关规则。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以及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市,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放单位)必须重视绿色、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意义,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低碳转型。若企业还停留在以往粗放式的经营理念、高耗能的经营模式上,将会面临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处罚、黑名单制度、节能减排优惠限制、信贷政策限制等风险。

 

另外,若企业能在被处罚之前,委托专业机构测算配额缺口,尽早在合适的时机采购较低成本的配额和CCER,就可以在履约期满时足额清缴,避免行政处罚。

 

2、在碳排放相关活动中,及时行使自身权利。

 

1)碳排放配额:若重点排放单位对相关部门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分配配额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2)碳排放核查:重点排放单位对相关部门或技术服务机构的核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被告知核查结果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核查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3、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及时行使自身权利。

 

一旦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立案调查,企业应该及时行使陈述、申辩、申请听证等法定权利;对相关部门事实认定错误、程序违法等行为,企业应在相应的期限内及时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4、积极对碳资产进行管理,减少履约风险。

 

碳资产目前分为配额碳资产和减排碳资产,企业通过对碳资产的主动管理(如碳资产的采购及出售、减排碳资产的开发),可以减少履约风险;同时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的最大化,并提高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排名。碳资产管理体系可以包含:企业低碳工作领导小组、碳排放核算机制、碳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内部节能减排、碳资产投资管理、碳资产交易管理、碳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二、行政机关

 

1、开展内部培训

 

对于碳排放权的交易,行政机关也面临着在双碳这一新领域下的依法行政问题。因此,行政机关应当开展并加强内部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培训、双碳理论及实务培训、典型案例分析等。

 

2、重视依法行政

 

在对重点排放单位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合法合规,保证行政行为:有职权依据、程序合法、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正确。尤其针对争议较大的案件,行政机关可以建立内部研讨机制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论证,不可随意处罚、处分,要使决策经得起考验。

 

3、加强廉洁建设

 

当履约期将至时,不少企业会面临碳配额的缺口,此时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等违法行为的,将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处分、并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因此,行政机关应该充分重视内部的廉洁建设。

 

案例来源:北大法宝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双碳法治与经济研究院”或者“来源:环境法治研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机构。本机构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本机构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机构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公众号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