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碳法治数据库 / 政策与法律数据库

温馨提示:如需检索本文中的具体内容,请按CTRL+F进行检索。


新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版)》,释放出什么重要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本站 浏览量:26
【字体大小:

 

<meta charset="UTF-8" />

图片
图片

      《2025版指南》与《2011版指南》的显著差异是什么?《2025版指南》为何主要对标《2006年IPCC指南》,而非全面采纳包括《2019年修订版》在内的最新国际方法学?《2025版指南》在各省"双碳"管理工作中能发挥哪些实质性作用?《2025版指南》还有哪些潜在应用价值?

 

图片

      2025年8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版)》意见的函》(环办便函〔2025〕253号)(以下简称《2025 版指南》),标志着中国新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正式出炉,也即将正式取代运行15年的旧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试行》(以下简称《2011 版指南》)。

一、《2025版指南》与《2011版指南》的显著差异是什么?

章节/全文

《2011版指南》

《2025版指南》

发布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背景聚焦"十二五"控排与省级清单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部组织修订并解释实施,明确与最新国家清单与国际规则衔接

总体结构

以部门章节为主: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等,另设独立章节对不确定性与 QA/QC 进行说明

第一章集中设置"关键类别分析(KCA)""数据收集""时间序列一致性""不确定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随后为五大领域章节,后附统一的"报告大纲及报表格式"

数据收集与时间序列一致性

分散在各章或质量章节,未形成居前的统一程序性要求

第一章专门提出数据收集原则、来源优先顺序与时间序列一致性措施

能源活动章节

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煤炭开采与矿后逃逸、油气系统逃逸;设"电力调入调出间接排放核算"和"部门报告格式"

新增"CO₂ 运输、注入与地质储存(CCS链下游)"

能源活动电力调入/调出

明确以区域电网平均供电排放因子核算调入(+)与调出(−)的间接排放

继续设置"电力调入调出"专节,但明确电力调入/调出仅信息披露、不计入本地总量

工业章节

章节名称为"工业生产过程",覆盖水泥、石灰、钢铁、电石、己二酸、硝酸、HCFC-22 副产 HFC-23、铝、镁、电力设备(SF₆)等典型过程

更名为"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IPPU)",细分"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金属制品""非能源产品使用""含氟气体使用"等,口径向 IPCC 2006结构对齐。

土地利用/林业

章节名为"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重点在森林生物量碳储变化与森林转化,分类较粗

更名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按照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六类细分,并单列"木产品""其他生物质",对标 IPCC 2006指南分类体系

废弃物处理范围与方法

覆盖垃圾填埋、生活/工业废水、焚烧(化石燃料相关碳排放计入)、废水N₂O ;填埋方法采用质量平衡法

修订为一阶衰减法估算填埋 CH₄,并新增生物处理 CH₄/N₂O、焚烧 CH₄/N₂O 等排放源,扩大清单边界

报告大纲与报表

以各部门章内"报告格式"与总汇总表为主,未形成统一的跨部门报告大纲

新增"附录 H: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大纲及报表格式",统一组织、方法、趋势、不确定性、KCA、重算、交叉领域与改进计划等结构

术语与 GWP

设"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值"附录,与 AR4 GWP 对接

在第一章直接列出"表1.1: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百年 GWP 值",与国家清单口径一致

 

二、《2025版指南》为何主要对标《2006年IPCC指南》,而非全面采纳包括《2019年修订版》在内的最新国际方法学?

      IPCC在发布《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下简称《2006 IPCC指南》)之后,陆续发布了《2013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版的补充方法学和优良做法指南:湿地》 (2013 Supplement to th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Wetlands)和《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版》 (2019 Refinement to th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以下简称《2019年修订版》),《2019年修订版》是自2006年以来最全面、最重要的一次方法学更新,是IPCC清单指南的一个集大成之作。

      《2025版指南》选择以《2006 IPCC指南》作为核心方法学框架,其核心逻辑链条,始于国际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根据《巴黎协定》下的"强化透明度框架"(Enhanced Transparency Framework, ETF)及其《模式、程序和指南》(Modalities, Procedures and Guidelines, MPGs),所有缔约方在提交其"两年期透明度报告"(Biennial Transparency Report, BTR)时,"应"(shall)使用《2006 IPCC指南》,同时"鼓励"(should)使用《2019年IPCC指南修订版》。

      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缔约方,中国为确保其国家清单报告(作为BTR的一部分提交)的国际合规性,必然要以《2006 IPCC指南》为主体框架。省级清单作为国家清单的数据基石,其方法学自然需要与国家层面保持"硬对齐"。这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国际规则 →国家清单→地方清单"的方法学传导路径。

      但如此一来,必然导致省级清单方法学与国家清单方法学高度相似。客观而言,若在《2025版指南》中去掉 "省级" 等修饰词,同时去除电力调入调出相关内容,其与国家清单方法学基本一致。

      其实,《2025版指南》也参考了《2019年修订版》(例如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相关要求,只是并未全面参考《2019年修订版》。事实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最新清单中普遍做法也是以 《2006 IPCC指南》为根本框架,但是大量采用 2019 年修订中的方法与参数。

      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汇清单》(Inventory of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在 2025 年度(涵盖 1990–2023 年)继续以 2006 年 IPCC 指南为基线,并在不确定性评估、部门方法与参数等环节明确引用2019 年修订。

      欧盟层面的年度清单提交自 2024 年起按照 ETF 的 国家清单文件/共同报告表(National Inventory Document, NID/ Common Reporting Tables, CRT,国家清单文件/共同报告表) 格式报送,遵循《2006 IPCC指南》的部门分类和填报架构;但成员国在清单编制中广泛引用《2019年修订版》。

 

三、《2025版指南》在各省"双碳"管理工作中能发挥哪些实质性作用?

      《2025版指南》无疑为各省的"双碳"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科学且全面的技术工具。它通过统一规范的方法学,极大地提升了省级清单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为地方政府"摸清家底"、识别关键排放源提供了权威依据。

      《2025版指南》的实质性作用体现在其"基准"功能上,编制出的清单将成为地方"双碳"工作的"法定度量衡"。《2025版指南》也会倒逼地方数据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清单编制过程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地方生态环境、统计、能源、工信、农业等部门必须建立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与核验机制,这本身就是对省级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刻重塑。

      但也要看到,省级指南虽与国家指南高度对标且方法一致,这是有利之处。然而本质上,省级指南与国家清单的服务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国家清单指南是一种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需求和国际履约的"科研范式",而地方"双碳"管理则更需要一种快速响应、及时反馈的"管理范式",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张力,尤其体现在时效性与实用性上。理想状态下,省级指南应在与国家清单保持核心原则、关键类别和排放因子体系一致的前提下,被赋予更多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更精细化核算方法的空间。

      《2025版指南》高度技术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地方数据和技术支撑困难:

      (1)数据时效性滞后于管理需求。国家清单发布通常滞后2-3年,省级清单依赖于同样滞后的统计年鉴数据,依然存在时效性滞后的问题;

      (2)清单编制的复杂性与地方能力的匹配问题。《2025版指南》要求的技术难度与国家清单无异,使得省级清单编制成为一项 "研究项目",但省级的数据获取能力和专业人才储备无法与国家清单支撑团队保持一致,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种矛盾很可能催生一种实际运行中的"双轨制"解决方案。一方面,各省会按照《2025版指南》要求,投入资源编制这份"重清单",作为最终的、用于考核和上报的"法定基准";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常管理的迫切需求,各省会自行探索建立一套基于月度、季度高频代理数据的快速估算模型,即"轻清单",用于过程跟踪和政策调整的及时反馈。在这种模式下,"重清单"的实质性作用,就从直接的"管理导航仪"转变为间接的"校准器"——定期用其权威数据来校准和修正快速估算模型,确保"轻清单"不至于偏离真实轨迹太远。

 

四、《2025版指南》还有哪些潜在应用价值?

      《2025版指南》的发布,是中国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其潜在价值巨大且深远。

      《2025版指南》的深远影响将远远超越指导省级清单编制本身,把"参数—分类—制度"三者打通。它提供的大量排放因子和参数,将成为社会各界进行温室气体相关核算时广泛引用的"标准值",其必然会外溢到行业基准、工程核证与产品碳足迹等场景,成为"一个参数库、多个应用"的数据底座。中间过程参数(如煤质与氧化/还原系数、废水BOD/COD 与N₂O因子、农业/林业碳库转换系数等)一旦建立"稳态迭代"机制,将显著提升政策评估与技术改造的量化能力。

      无论是企业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还是研究机构进行区域达峰路径规划,甚至是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都会将这份官方指南中的参数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活动,提供了一套基础性的、可信赖的数据基础设施,其溢出效应和长期价值不可估量。这份指南最主要的遗憾,也恰恰体现在其最有价值的"参数"部分——普遍缺乏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的标注。

 

参考来源: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Prepared by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et al (eds). Hayama: IGES, 2006. 

IPCC. 2013 Supplement to th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Wetlands[R]. Hiraishi T, Krug T, Tanabe K, et al (eds). Switzerland: IPCC, 2014. 

IPCC. 2019 Refinement to th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Calvo Buendia E, Tanabe K, Kranjc A, et al (eds). Switzerland: IPCC, 2019. 

UNFCCC. Common metrics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ce of greenhouse gases—Decisions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EB/OL]. 2021-2022.

UNFCCC. Decision 18/CMA.1: Modalities, procedur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parency framework for action and support referred to in Article 13 of the Paris Agreement[S/OL]. 2018-12-15.

UNFCCC. ETF Reporting Tools—final versions released on 28 June 2024[EB/OL]. 2024-06-28.

UNFCCC. Modalities, procedur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parency framework for action and support referred to in Article 13 of the Paris Agreement[R]. Decision 18/CMA.1. Katowice: UNFCCC, 2018.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双碳法治与经济研究院”或者“来源:环境法治研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机构。本机构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本机构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机构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公众号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